一個案例
  羊城晚報記者 褚韻 通訊員 高芸
  一個家長的心聲:在我以前的概念中,名校和非名校真的差別很大,但現在慢慢改變了。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!
  廣州幼升小“擇校費”問題成為熱議焦點。而無論是專家還是家長,都不約而同地提到“教育資源不均衡”是催生“瘋狂擇校”背後推手,而破解擇校現象唯有依靠均衡發展。恰巧就在9日,海珠區打破地域及公民辦界限,囊括全區131所公、民辦中小學和公辦幼兒園組建五個“抱團發展”協作組。“協作組”將如何推動教育資源平衡發展?針對這一議題,無論是區教育局還是參與的校方,他們都表示“均衡”是近十年來海珠教育的發展重點,“協作組”只是眾多舉措之一。
  家長
  慢慢認可了這所“薄弱院校”
  據介紹,十年前,海珠區在申報教育強區時曾被專家指出“東西區域教育資源不均衡”、“名優教師優勢不明顯”。十年後,原本“弱勢”的東部卻涌現出一批具有特色、口碑良好的新辦小學。
  “我相信無論是我們學校的老師還是學生,說到自己是‘知信小學’的,都打心眼裡自豪。”知信小學校長鐘陳輝告訴記者。作為2006年廣東省提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、停止等級學校評選後才建立的知信小學,它的“評級”停在了“區屬全日制公辦學校”,但在附近家長中的口碑卻年年上升。“知信很新,老師比較年輕也比較專業”、“軟硬件都不錯啊,正好是地段,挺滿意”……在本地教育論壇上,對知信小學的點“贊”頗多。
  “我大兒子地段生去的知信,當時有點猶豫,想著要不要給點錢去老牌名校,後來還是就近入學了。”作為一個老“海珠”,胡媽媽對海珠的教育資源變化有很多感觸。“我以前的概念真的是名校和非名校差別很大,現在慢慢改變了”。大兒子在知信的學習狀態和個性發展都讓她感到滿意。“最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,我覺得學校肯定是有差異的,但如果原來一些‘薄弱院校’的軟硬件都能夠提升,並且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,口碑是會慢慢形成的”。
  校長
  非傳統名校有後發優勢
  鐘陳輝也同意這一看法,曾在海珠“王牌”——海珠實驗小學任教多年的他反而認為,近年來更多的老師都感受到了類似知信小學等非傳統“名校”的“後發優勢”和“政策投入”。海珠區教育局也坦言,在校舍改造、運動場地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上,優先考慮相對薄弱的學校。特別是利用舊城改造以及豐富公建配套校區來加強他們的“硬件”。“軟件”上,則通過“手拉手”教學交流、“東部研訓”等項目,每年優先選派優秀幹部到相對薄弱學校掛職、任職,鼓勵優秀教師到東部學校任教。
  “其實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,以前的‘省一級’、‘市一級’當然也在延續優秀傳統,但新的學校同樣在發展。”鐘陳輝認為,教育資源均衡不是把學校變成“千篇一律”,而是形成學校的特色,家長們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,結合上學遠近、家庭環境等考慮。
  褚韻、高芸  (原標題:非傳統名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g42lgxr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